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李钢教授团队在PNAS期刊上发表黑足猫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结果

发布日期:2024-01-03 作者: 来源: 点击:

beat365官网李钢教授团队继Science子刊发表云豹基因组后,又以独立通讯作者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黑足猫的保护遗传学研究论文,题为“The genome of the black-footed cat: Revealing a rich natural history and urgent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for small felids”。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beat365官网在读博士研究生袁嘉庆。

生境退化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是当今几乎所有野生猫科动物面临的共同威胁。大型猫科动物,如虎和狮子的保护工作受到高度关注,并且已经具有国际合作水平的保护政策和行动的支持。然而,现今对小型野生猫科动物的遗传现状的认知和保护工作都是非常滞后的。

图1 黑足猫图片(A. sliwa)

黑足猫(Felis nigripes),作为全世界最小的猫科动物,正面临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威胁。然而,目前缺乏基因信息以支持有效的保护行动。李钢教授团队该项研究构建了黑足猫高质量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并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学和群体基因组学分析。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基因组群体遗传学分析方法,解析了黑足猫和其他猫属动物的复杂演化历史、高效捕猎的遗传机制。这些分析揭示了黑足猫进化中最显著的遗传变化是感官和新陈代谢相关基因的快速进化,反映了其特有的夜间狩猎和高新陈代谢率的遗传适应。

图2 黑足猫进化历史

图3黑足猫适应性进化揭示其高效捕猎能力

黑足猫的基因组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近交,这表明它们可能经历了由生境破碎化引起的严重基因隔离。更重要的是,多个同淀粉样变性相关的基因发生了有害突变,这可能加剧淀粉样蛋白沉积症的风险,而这种疾病是导致约70%圈养黑足猫死亡的主要原因。该研究首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黑足猫进化历史,并强调有必要紧急调查全球小型猫科动物的基因组变异,以支持有效的保护行动。

图4 小型猫科动物保护的迫切性

本研究合作单位包括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广州动物园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的支持。

文章在线链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1076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