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管理 > 正文

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前沿学术报告会

发布日期:2014-10-16 作者: 来源: 点击:

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前沿学术报告会

时间:

2014年10月18日

地点:长安校区 格物楼3201会议室

主办单位: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

活动日程安排:


20141018日上午

8:30-9:00 开幕式

时间

报告人/单位

题目

9:00-9:50

康乐 院士

(中科院动物所)

动物群聚的分子机制

9:50-10:40

李亦学 研究员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of six dog breeds from continuous altitudes reveals adaption to high-altitude hypox

10:40-11:00茶歇

11:00-11:50

杨星科 研究员

(中科院动物所)

形态学研究及其价值

20141018日下午

14:00-14:50

杨光 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

鲸类次生性水生适应的进化

14:50-15:40

雷富民 研究员

(中科院动物所)

中国西南山地鸟类多样性热点的形成与维持机制

15:40-16:00 茶歇

16:00-16:50

陈学新 教授

(浙江大学)

寄生蜂调控寄主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16:50-17:40

钟扬 教授

(复旦大学)

动植物间的基因水平转移检测










报告专家个人简介


康乐

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生态基因组学及适应性研究组组长,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专家。另外,还担任国际昆虫学会执委, Insect Science杂志主编,Protein & Cell杂志副主编,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编委,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荣誉科学博士。研究领域以昆虫为模式系统,主要开展生态基因组、抗寒性以及化学生态及行为学研究。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研究生物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性。,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进化生态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团队之一。

李亦学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产业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院长, 上海生物信息学会理事长,曾任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第十五专题组副组长,上海市科学预见专家,国家“十五” 863计划生物和农业技术领域生物信息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十一五” 863计划生物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开发和建设》重大项目。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中科院《生物信息学重大基础理论与应用》重大研究项目;承担了国家973《重大疾病相关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课题;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信息技术平台建设》项目, 是国家中长期科学规划基础科学重大专项蛋白质科学研究《模式生物和细胞等功能系统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代谢生理活动与病理过程中信号转导网络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为德国Journal of Integrative Bioinformatics杂志编辑,英国BMC Bioinformatics杂志副主编, 国内《科学通报》特邀编辑,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学报、生物信息学、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以及Genomics, Proteomics and Bioinformatics等杂志编委。 回国以来带共发表200余篇SCI收录科学论文, 包括Nature 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GeneticsGenome Research, Nature CommunicationsLancetPNAS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 Evolution等, 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五), 上海市科教兴市领军人才, 获国务院特殊人才津贴资助, 上海市劳动模范, 全国五一国际劳动奖章获得者。

杨星科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鞘翅目形态与进化研究组组长,兼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长期从事鞘翅目、脉翅目等昆虫类群的系统学和昆虫地理学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高山昆虫的形态学及其适应演化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在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上交流;对草蛉科分类系统的修订,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应用;依据多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现代中国昆虫区系起源的主要背景来自于东部的假说;把国际上有关昆虫系统学及起源演化等方面新的成果或学说及时介绍给国内,如“翅源说”,昆虫纲新系统等。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有关研究报告或论文近200篇,其中近五年发表SCI源论文20余篇,发现新属4个、新种200余个。

杨光

博士,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bea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院长、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鲸豚类进化历史与适应机制研究,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优先发展领域项目、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在内的各类课题和人才基金20多项,总经费近1400万元。已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其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ystematic Biology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Conservation Biology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BMC Evolutionary Biology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等国际著名或主流SCI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相关研究曾被Nature Asia作为亮点推荐(Research highlights),并得到BBCScience DailyDiscoverAsia Scientists、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网等主流媒体的报道或推荐。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江苏省“青蓝工程”和“333工程”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等奖励或荣誉称号。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动物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DIVERSITAS委员、农业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江苏省动物学会理事长、《兽类学报》副主编和《Integrative Zoology》编委等职务。先后多次赴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开展合作研究或访问交流。

雷富民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学研究组组长。1998年南非举行的第22届国际鸟类学大会上被推选为国际鸟类学委员会委员。目前并为“全球猫头鹰项目计划”中国负责人;世界创新基金会会员;OBCSSC/IUCNWWGBPARRCN等国际组织成员;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鸟类学委员会委员、第25届国际鸟类学大会学术委员。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管理委员会副主任。Chinese BirdsCurrent ZoologyGlob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World Journal of ZoologyThe Open Ornithology Journal等刊物副主编或编委。主要开展中国部分雀形目鸟类的系统分类与系统发育、鸟类鸣声、中国鸟类特有化与多样性保护、鸟类种群演化与谱系生物地理格局、以及禽流感H5N1 野鸟溯源与病源生态等研究。主持科技部攻关项目、科学院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科学院院长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择优基金等数十项,发表论著160余篇(部),其中在Science, Molecular Ecology, PLOS ONE,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Journal of Avian Biology26种国际SCI源刊发表论文60余篇。

陈学新:

博士,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 教授。现任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昆虫科学研究所所长、农业部农业昆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副主编、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4SCI刊物编委。长期从事昆虫进化生物学、免疫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害虫生物防治等研究,在昆虫种群遗传结构及分子进化、寄生蜂免疫调控寄主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天敌昆虫协同控害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和价值的创新性成果。近5年来先后主持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Molecular Ecology等权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本,获省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讲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1门。

钟扬

博士,教授,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藏大学校长助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863计划“生物资源与安全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和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生物系统科学博士。曾任中科院武汉植物所研究员、副所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等。学术任职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信息学与理论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系统与进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BMC BioinformaticsComputational Biology & Chemistry、科学通报和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等学术杂志Associate Editor。从事分子进化、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发表 SCI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一次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三次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